刷條碼,認生物 http://sa.ylib.com/news/newsshow.asp?FDocNo=697&CL=15
用一個基因來定義物種,可行嗎?
撰文╱比亞茲萊(Sara Bearosley)
翻譯/彭仁隆
分類學在20世紀末,面臨了一個新的轉折。即使生物學家與保育學家仍舊搶著命名與計算物種,分類學的研究經費與學術上的影響力,卻逐步下降。加拿大分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演化生物學家赫伯特(Paul D. N. Hebert)說:「在熱帶地區長期工作,我已經面臨了多數生物學家感受到的挫折:對生活周遭的生命系統一無所知。」為了避開繁瑣不便的分類工作,赫伯特在2003年提出了一個新的鑑識系統:利用粒線體基因的片段來標示物種。這些所謂的「DNA條碼」(DNA bar code),馬上贏得了大眾的喜愛。也許有一天,研究人員只要帶著像影集「星艦奇航」中的掌上型解碼器,在野外就能進行簡單的DNA檢測。這想法出現後,分類學家大多非難於這種抄捷徑的方式,聲稱這將會破壞為了維持命名的精密與正確,而特意發展出的複雜分類系統。
赫伯特的想法,主要是利用細胞色素c氧化I(cytochrome c oxidase I, COI)基因序列的片段,他聲稱這段DNA序列在每個物種中都不同。赫伯特和同事在去年證明了這個準則:DNA條碼已經能正確預測出許多不同的鳥類和蝴蝶。這些不同的物種,過去都區分不出來。今年2月在倫敦舉行的「生命條碼聯合會議」宣示,他們在未來五年內,將會把所有的鳥類、魚類及哥斯大黎加的開花植物,都貼上「條碼」。而這個踏腳石顯示他們未來有更偉大的目標:發展一種適用於所有生物的基因標籤,並將地球所有的生物編目。(地球上的生物,目前只有 1/10的物種是正式認識清楚的)。
more
用一個基因來定義物種,可行嗎?
撰文╱比亞茲萊(Sara Bearosley)
翻譯/彭仁隆
分類學在20世紀末,面臨了一個新的轉折。即使生物學家與保育學家仍舊搶著命名與計算物種,分類學的研究經費與學術上的影響力,卻逐步下降。加拿大分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演化生物學家赫伯特(Paul D. N. Hebert)說:「在熱帶地區長期工作,我已經面臨了多數生物學家感受到的挫折:對生活周遭的生命系統一無所知。」為了避開繁瑣不便的分類工作,赫伯特在2003年提出了一個新的鑑識系統:利用粒線體基因的片段來標示物種。這些所謂的「DNA條碼」(DNA bar code),馬上贏得了大眾的喜愛。也許有一天,研究人員只要帶著像影集「星艦奇航」中的掌上型解碼器,在野外就能進行簡單的DNA檢測。這想法出現後,分類學家大多非難於這種抄捷徑的方式,聲稱這將會破壞為了維持命名的精密與正確,而特意發展出的複雜分類系統。
赫伯特的想法,主要是利用細胞色素c氧化I(cytochrome c oxidase I, COI)基因序列的片段,他聲稱這段DNA序列在每個物種中都不同。赫伯特和同事在去年證明了這個準則:DNA條碼已經能正確預測出許多不同的鳥類和蝴蝶。這些不同的物種,過去都區分不出來。今年2月在倫敦舉行的「生命條碼聯合會議」宣示,他們在未來五年內,將會把所有的鳥類、魚類及哥斯大黎加的開花植物,都貼上「條碼」。而這個踏腳石顯示他們未來有更偉大的目標:發展一種適用於所有生物的基因標籤,並將地球所有的生物編目。(地球上的生物,目前只有 1/10的物種是正式認識清楚的)。
mor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