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聽懂嬰兒的哭聲 (http://www.happylinux.tw/modules/xh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389)
孩子一哭,父母就心急慌亂了!
嬰兒的哭聲是人類最初也是最美的語言,出生後若是不哭,那周遭的人將會是多麼的著急。所以寶寶的哭聲是最令人感動的了,遠超過情人的眼淚,因為做父母的對嬰兒哭聲他「敢」不動,不做任何反應嗎?不但是很感動,還要「趕」快行動,可是該做什麼動作呢?
行為是由思想來主導,而思想觀念是靠感受和經驗來樹立。父母對嬰兒哭聲的了解情形,當然就決定了下一步的動作。尤其是父母當時的心境,對哭聲的感受會有明顯的影響。成人常把孩子的哭代表著父母的教養不當,於是為了面子只好「不准哭」「不能哭」「不敢哭」「再哭就…(威脅,利誘,恐嚇)」。所以聽到孩子哭了,父母要仔細並且心平氣和的聽,不怕煩也不過慮。
為什麼要哭呢?
哭的原因可分為生理之原因,例如:餓、渴、累、癢、痛、冷熱,或心理之原因:如過度之喜、驚、怒、悲、懼,或者是怕陌生的人物情境、怕黑暗打雷、怕分離死別、怕失寵失敗等種種不安、焦慮、恐懼之情緒,都可藉著哭來表達和發洩。人類學家發現笑和哭是全世界共同的語言,而嬰兒把它發揮的淋漓盡致。
新生兒的大部份活動並不帶有任何意圖(不論是哭、笑、揮手…),他們的動作屬於偶發性或反射性。但若做了某種動作而受到獎勵,則很可能他會一再重複此一動作[1-2個月之嬰兒已會,3-4月時就學的很成熟]。所以,他一哭你就給他吃香甜的乳汁,很快的嬰兒學會了「會吵的就有奶吃!」。
嬰兒的動作或啼哭有一個很特殊的作用,即是為了散發多餘的能量。先舉個例子,被拳頭打到除了局部的痛感外,還會有視覺現象的眼冒金星,這是因為打擊力大到使視神經產生衝動,傳入腦部變成似星星閃光的圖形。神經系統接受了光、聲、震動、觸壓等能量,把它轉成化學反應,就形成各種感覺與知覺。新生兒與胎兒相比他接受了很多的不同的能量,像是強光、噪音、擁抱觸摸等,靠體內還不能成熟運作的神經系統處理,將能量轉變。所以他哭是與他受到的感覺刺激有關,特定之刺激最能有效地發展與維持神經方面之運作。如光線刺激視覺、聲音刺激聽覺、觸動刺激運動神經之發展等。
適度的刺激可安撫嬰兒,過多的能量如何處理呢?成人可藉說話或運動的方式發洩,嬰兒只會用哭和睡。睡眠時間多,就是為躲避這些能量的擁入;啼哭會一直到能量洩完或刺激物消失為止。嬰兒啼哭所耗能量約與成人之跑步相當,這些是有助於嬰兒生存之反射能力。過量之刺激可能源自某一強烈出處,也可能是諸多因素之湊合。病態性的哭聲在成人聽來就是那種悲慘、痛苦的哭聲,但新生兒不會特別感到飢餓,對疼痛也無多大反應,苦樂的感受還有待學習(七、八個月大的幼兒才可表現出憤怒的情緒)。他只因承受過多的刺激,這種壓力終須藉著肌肉運動或哭聲來發散能量。
嬰兒哭了!是不是餓了?
嬰兒只會吃,會吃是因為被餵食。吮吸本是一種反射性動作,如果因吮吸而能吃到香甜好吃的乳汁,他會學習與進食、美味、擁抱連想到一塊,將吮吸這種反射性動作轉變成快樂、滿足之行為。對兒童而言「吃」是一種遊戲,非是為了飢餓、生存、貪食美味等理由,並且可從其中學習經驗。
另外從生理時鐘的節律性來看,接近用餐的時間了,成人重複之前餵奶的準備動作像擁抱、繫上圍兜、音樂響起、奶香四溢,這時吮吸反射就開始了。若將節律改變(如每2.3.4.6.小時餵奶),則反應時間也跟著改變。生理系統等他適應後,不論是按時或依需要,皆會發展出適當的節奏。由以上兩個因素來看,“哭” 可不單是因為肚子餓了才哭喔。
嬰兒哭了!是不是想要睡了?
通常較多的刺激,會導致較少的活動力,反之亦然。所以當搖晃、聲音、光線、冷熱等刺激減少時,常會令嬰兒行為產生改變,如由睡眠變成清醒或啼哭等;但若增加長期的刺激,例如把嬰兒裹於襁褓中或用奶嘴塞在口中,就有安撫的作用。這種持續性刺激愈強,造成的鎮靜力愈大,故大聲、強光、猛搖會有類似功效;嬰兒常在白天睡得又多又好,就是因為持續而強烈的亮光和噪音。但刺激之接受必須在某種程度內,當感官接受過多之刺激後,此能量需要發洩、釋放才得以恢復平衡(如用啼哭、扭動、喊叫、跑跳、吃喝等方法)。
人醒的時候接受外在的刺激較多,當超過他的負荷,人就睏了。難產出生的新生兒最初幾天,睡眠是長而靜(嗜睡表新生兒無法正常應對外界之刺激)。就像長期在黑暗中,眼睛對光之刺激份外敏感(畏光),會不自覺的緊閉眼睛。其他像是觸覺、冷熱、氣味、聲音等也有類似反應。
那我怎麼知道嬰兒的哭聲是不是有問題?
觀世音菩薩會聞聲救苦!上帝則請每一位母親做衪的助手來照顧世人!所以,請用柔情的眼光、仔細的傾聽孩子的哭聲吧。以下從各方面來試著探討哭聲的含意:
1音調:病態性的哭鬧具爆發性及含較多高頻率能量、尖銳、音量大、持續或陣發性、嘶啞的哭聲,併
有精神衰弱、吮吸無力、拒絕吃奶或玩玩具,以及擁抱撫拍等。至於短暫、宏亮、臉色正常、精神好
的啼哭是本能性的哭。
2時間:啼哭發生的時間與可能問題的相關性。如接近餵食前多與飢餓有關;在餵食之間~可能有口腔
發炎、鼻塞、換氣不足(心肺疾病);排便時~多與胃腸或泌尿問題有關;清晨~是否要排便了;早
晚啼哭~常是鼻塞、或對之前刺激的反應延遲發作;半夜愛哭的人~都有可能。
3會越哭越大聲的狀況:這是父母觀察的重點,當有以下列舉的姿勢動作和環境改變時,會加重嬰兒不
適。如部位──觸摸到特定點、拉扯到手腳或耳朵之時;或姿勢──當改變不同的臥姿、坐站、翻身
之時,或在轉頭、墊枕、擁抱之時;再來就是正進行某些動作時──如餵食、排便、洗澡、換尿布、
坐在學步車裡等等;還有要看看環境的因素──有陌生人、光、聲、怪味、溫濕度改變、某些玩具和
其他等情形。
4隨啼哭出現之症狀:冷汗、蒼白、潮紅、手腳冰冷;血便、水便、嘔吐、腹脹;氣促、憋氣、心悸;
抽搐、眼神呆滯、煩躁不安、僵硬等。
這些種種情況都可用來判斷和瞭解他的不適或需求。再一次強調“用心聽”。
那我要如何才能止住嬰兒的啼哭?
當父母先遠離“止哭反射”時,才會面對“哭”所表達之意義去了解和回應。父母親聞聲起舞,心裡想的不是「要如何停止他的哭聲」,應該是「他想告訴我什麼事?」。一旦得到需求了哭聲自然會止住,只是原先之需要與為了停止哭泣而額外獲得之事物,就並非是幼兒甚至是成人輕易區分的了。孩子學習的很快,成人稍微疏忽就變成了習慣,所謂慣壞孩子就是這麼來的。所以,不是要學習如何應付哭泣,而是去了解嬰兒本身狀況。建議您們可依下列原則去處理:
1掌握重點:
僅針對可能之疑點發問和檢查,不要理會啼哭或其他的怪異行為(像跳腳,賴在地上等)。會表達的兒童鼓勵他用言語或動作表示,已可聽懂說話的幼兒就可以用詢問的方式來試探。人真有需要時會儘可能用語言、動作、表情等各種方式來訴求。
2靜觀其變:
用前述的「哭聲的含意」所列的各種因素,從頭到腳、由外而內檢查一遍。摸摸頭,看看有沒有發燒?摸摸腳,會不會冰冷?外穿衣物太緊太熱了嗎?還是肚子脹?肚子餓?把他抱起來輕拍撫摸一番,就可破涕為笑?或是心疼孩子的父母,陪著他相擁而泣?
3攻中有守:
一邊觀察檢查,一邊安撫處置。換尿片時,再看看是因尿濕感覺不舒服才哭呢?或是因皮膚長疹子或有破損傷口,碰到尿液會痛才哭?還是泌尿道有發炎,哭是因解尿本身引起疼痛所致?由於親子溝通不易,不論是猜測哭的原因,或是我們施予的處置方法,都是我們自己單方面的想法,當然要一面做一面看,有時候處置的本身也可能有錯,像是牛奶沖泡的太燙,又急著去餵寶寶;他已經是全身痠痛了,還又拍打又搖晃的。
4見招拆招:
孩子是以不變應萬變,不管什麼問題都用啼哭的方式來表現。再看看一旁父母親的反應有束手無策的、有裝瘋賣笑的;從喃喃自語到吼叫責罵、溫柔愛撫的有之、施予家暴的也有,更駭人聽聞的事是灌以禁藥令其昏睡。
孩子純真的天性中沒有虛假,簡單的需要裡也沒有奢求,是最容易達到滿意知足的人了,差的只是不會表示而已。用一點禪學的意境來說,你看到烏雲密佈、嗅到潮濕氣味,你知道快下雨了;看到嫩芽、聞到花香,你想像春天將臨了。山川大地都沒出聲,你是如何得知訊息?造物者是偉大神奇的,沒有二個人的指紋完全相同,也沒有一個人的音調與他人一樣。但孩子的音域必定跟你們父母是和諧共鳴的。
我可以用安撫奶嘴嗎?
剛出生的新生兒要乳頭塞入口中才會吮吸;一週後,他就會抱著乳房吮吸而且與吸大姆指是用不同方式的;一個月後,他更學會在飢餓時只肯吸進乳汁,這時再用安撫奶嘴,可就沒有路用了,它成了一種玩具。
比較可談的話題是:「以後要如何戒掉吸奶嘴的習慣?」。對新生兒而言,吮吸是一個反射性動作,同時搭配著另一種尋根反射,就是以手指或乳頭觸碰一邊的臉頰,嬰兒就自動轉向該邊尋找乳頭吸食。很快的,嬰兒發覺吮吸的同時會有香甜的汁液湧出,人天生的就愛甜食;你想想,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入口的都是美味甘露,那為什麼不吸吸拇指、舔舔腳丫、咬咬玩具、啃啃桌椅呢?等過了咬鉛筆或橡皮擦的小學生涯,才有所收斂。因此,若想提早改掉這種習慣,心理學家說這是人生的第一次心性交戰,以後的三戒五戒、八戒十戒,有多少種戒律要遵守啊!儒家說要「慎始,慎終;」孩子自始即是一直接受、拿取、獲得,那何時才教他們知足、感謝、和迴遺呢!
唱搖藍曲會有效嗎?
既使是成人亦保有一種對嬰兒說話的特殊形式。特點就是簡單、緩慢、清晰、音調高、強度有變化、速度較規律、很有秩序的多所停頓與重複,好似兒童歌謠,尤其是四個月大之嬰兒最愛聽。心理學家分析過人類彼此的交談中,言語內容僅佔7﹪,語氣佔38﹪,表情和肢體動作則佔了55﹪。你現在知道如何與你的孩子溝通了嗎?
溫馨平和的語調、柔軟愛憐的擁抱、和慈祥微笑的容顏,孩子的心早已貼著你共舞了。新生兒的睡眠僅表示肌肉放鬆,而意識是持續存在,既然如此,何不多抱一下,親子間多聊一會兒呢!
孩子愛哭,不理他又於心不忍;常抱他又怕寵壞了!
母親對一個月大之嬰兒哭聲,給予迅速回應。到了三個月大時,這個嬰兒就不似其他人那般易哭了。母親之回應表現會引導出嬰兒不同類型之發展:
1.適度回應,滿足需求與舒適,形成安全型的依附。
2.回應不足,雖然感覺到母親之存在,但不能給足所需之安全,愉快之感覺,因而造成焦慮型依附。
3.過度的回應,嬰兒的需求雖解決了,但隨後更多的問題反而使他難以招架,變成疏離型依附。
故為人父母者,當企圖強迫嬰兒之舉動符合己意時,會因過度過多的干擾剌激使其疏離;若母親對嬰兒的哭泣不予理會,目的雖是避免寵壞他,結果卻令其覺得無助、缺乏安全感。我們的結論是:回應迅速、關注需求、多方支持、真心相待、若顯出不悅時,暫避風頭(讓他獨處靜思,也是一種處理方式)。
這些依附情感在嬰兒8-18個月形成,正如一般所說的孩子會不會黏人,這段期間嬰兒經常跟某人相處,常需靠他解決問題,日後也就跟他產生相依為命、恩怨糾纏的情結。因此,職業婦女產後二年內的留職停薪假是其來有自的。所以,在嬰兒小於八個月或大於18個月其依附情感尚未形成或己建立後,較易面對離家進入托兒所情緒的適應。
哭與孩子的成長發展
1哭是能量的調適:
之前已提及當嬰兒接受刺激能量後,部份是用來促進他生長所需,例如在黑暗中生長的幼貓,變成了瞎貓;人猿泰山想學人語,會相當困難。過多的刺激來襲,嬰兒能選擇的反應一種是逃避裝睡,再不然就是發洩吵鬧;可以是手足抖動(幼兒睡覺時常見),也可以是大哭大笑;父母親不要等到孩子哭了,才做反應。給您個建議:多陪陪孩子,跟他說說話、逗弄他、撫摸他,讓他看著你的笑臉、聽見你的聲音、嗅到你的體味、觸覺你的溫柔、讓他熟悉你的一切,在互動中壓力舒解了,能量調解了、心意也瞭解了。
2哭是本性之顯示:
愛哭的嬰兒是感情豐富、反應直接、勇於表達、至情至性的人。想想看,帶著眼淚的笑容會在什麼人最常出現?有多感人、多真誠啊!就算長大成人,這種場景還是會常常見到,千萬別嫌他小時候愛哭又黏人,將來最有情有義的人就是他。倘若你家有個不愛哭的孩子,感謝老天!衪太厚待你了。
3哭是體力的展現:
哭聲似小貓叫,在醫學上有一種染色體異常的疾病就有這種情形。此外,嬰兒哭的時候請家長注意他的臉形和身體姿勢,若呈現不對稱的狀況,記得告知醫師他會往心臟、神經或遺傳方面檢查。哭聲變得軟弱嘶啞或帶有痰音鼻音,則常表示病情轉嚴重或有變化了。大哭大叫是體力強、精神足的表徵,且多半是情緒上、需求上的問題;前面曾提過病態性的哭聲可區別是否有生理上的疼痛發炎等,請參考。
4哭是學習的技巧:
哭和笑是一種表情,也是嬰兒唯一與外界溝通的方式。他既不會語言、也不會手勢、有意義的發出笑聲或依依啊啊的聲音要等到四、五個月大才會,倒不如一出生就會放聲啼哭。哭聲可吸引同類的注意與警覺,嬰兒哭聲是一大一小,像不像警車或救護車的警示聲「依(大聲)…喔(小聲)…」。你看人類的演化是多麼的奇妙!嬰兒利用哭聲引來父母,解決了自己的基本需求;若心事無人知或意猶未盡,那就繼續依喔依喔的哭叫吧,總會有適當的人適時的做了適當的事;又若是真的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週遭的人不夠靈巧),他終於學會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是來承受的。」、「人生的八苦,他已嚐到生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和五陰熾盛苦。」由哭聲中,孩子和父母都學到了許多事理。
引用自:
http://www.yeezen.com.tw/pediatrics/pediatrics-DR1-2.htm (引用的引用)
============
@@我的個人經驗分享
如果不是生病、可能原因有很多種:純粹想哭、白天玩太興奮(或者接收過多刺激)、心情不好、床的氣味不對、溫度不對、衣服不對、想講話、想玩不想睡、想尿尿、想喝捏捏、肚子漲漲、或者老人家講的「床母在戲弄他/她」..........
只要上述其中有一項符合,那個晚上BABY比較不好睡。
把拔溫柔胸膛哄睡法:
BABY 趴睡在把拔胸口,BABY耳朵要貼著在可以聽到把拔心跳處,聽著心跳撲通、撲通、撲通的,因為跟媽咪肚子裡面一樣的安全感(聽說BABY還在媽咪肚子裡頭的時候有聽覺喔),可以很快入睡。
媽咪餵捏捏:母乳寶寶很愛讓媽咪抱著喝捏捏,而且母乳裡面似乎有天然安眠劑,超好用。
泡澡與按摩:接近睡覺的時候讓BABY泡澡洗香香,藉由乳液 OR BABY OIL
按摩寶寶肚子,從肚臍周圍畫圈圈的方式、圈圈範圍慢慢往外擴大,假設有脹氣的話可以加比少許還要少許的薄荷純精油。
按摩之前沒有泡澡也可以按。
注意1:想要按摩最好先詢問你的小兒科醫師的意見。
注意2:選有牌的薰衣草純精油1到2滴跟10圓大小量的嬰兒乳液混合均勻後,方可用來按摩。
注意3:若使用薄荷純精油,每次按摩約只需要半滴,太涼會有反效果。未滿6個月的BABY不建議使用。
注意4:冬天最好開暖氣,按摩的地方不要有風,肚臍吹到風容易著涼。
老祖母毛巾包裹法:老一輩的人說「小孩沒有六月天」,意思是說不管怎樣都要把小嬰兒用大毛巾包緊緊不怕著涼也比較有安全感。
毛巾包裹方式:
大毛巾轉個方向變菱形(春捲皮),BABY放大毛巾中間(像春捲內餡),毛巾下緣收起來蓋住BABY小腳丫,右邊蓋過來,左邊蓋過去,用領帶OR絲襪固定毛巾OR包肚子的圍巾,捆住大毛巾中間,毛巾捲完成了!!!
大毛巾包好以後,只有BABY頭部、頸部露出在空氣中。其它全部都在大毛巾裡面。
( 這裡有範例:http://www.flickr.com/photos/aprilyahoo/432119427/ )
小BABY通常不喜歡小手被綁住,喜歡小手自己伸出來揮舞。
這樣包緊緊主要是讓溫度差異不會影響BABY,據說BABY也比較有安全感。
.最後
半夜哭叫的小朋友確實很傷腦筋,希望各位把拔、媽咪都可以早點找到屬於自己家的撇步。
孩子一哭,父母就心急慌亂了!
嬰兒的哭聲是人類最初也是最美的語言,出生後若是不哭,那周遭的人將會是多麼的著急。所以寶寶的哭聲是最令人感動的了,遠超過情人的眼淚,因為做父母的對嬰兒哭聲他「敢」不動,不做任何反應嗎?不但是很感動,還要「趕」快行動,可是該做什麼動作呢?
行為是由思想來主導,而思想觀念是靠感受和經驗來樹立。父母對嬰兒哭聲的了解情形,當然就決定了下一步的動作。尤其是父母當時的心境,對哭聲的感受會有明顯的影響。成人常把孩子的哭代表著父母的教養不當,於是為了面子只好「不准哭」「不能哭」「不敢哭」「再哭就…(威脅,利誘,恐嚇)」。所以聽到孩子哭了,父母要仔細並且心平氣和的聽,不怕煩也不過慮。
為什麼要哭呢?
哭的原因可分為生理之原因,例如:餓、渴、累、癢、痛、冷熱,或心理之原因:如過度之喜、驚、怒、悲、懼,或者是怕陌生的人物情境、怕黑暗打雷、怕分離死別、怕失寵失敗等種種不安、焦慮、恐懼之情緒,都可藉著哭來表達和發洩。人類學家發現笑和哭是全世界共同的語言,而嬰兒把它發揮的淋漓盡致。
新生兒的大部份活動並不帶有任何意圖(不論是哭、笑、揮手…),他們的動作屬於偶發性或反射性。但若做了某種動作而受到獎勵,則很可能他會一再重複此一動作[1-2個月之嬰兒已會,3-4月時就學的很成熟]。所以,他一哭你就給他吃香甜的乳汁,很快的嬰兒學會了「會吵的就有奶吃!」。
嬰兒的動作或啼哭有一個很特殊的作用,即是為了散發多餘的能量。先舉個例子,被拳頭打到除了局部的痛感外,還會有視覺現象的眼冒金星,這是因為打擊力大到使視神經產生衝動,傳入腦部變成似星星閃光的圖形。神經系統接受了光、聲、震動、觸壓等能量,把它轉成化學反應,就形成各種感覺與知覺。新生兒與胎兒相比他接受了很多的不同的能量,像是強光、噪音、擁抱觸摸等,靠體內還不能成熟運作的神經系統處理,將能量轉變。所以他哭是與他受到的感覺刺激有關,特定之刺激最能有效地發展與維持神經方面之運作。如光線刺激視覺、聲音刺激聽覺、觸動刺激運動神經之發展等。
適度的刺激可安撫嬰兒,過多的能量如何處理呢?成人可藉說話或運動的方式發洩,嬰兒只會用哭和睡。睡眠時間多,就是為躲避這些能量的擁入;啼哭會一直到能量洩完或刺激物消失為止。嬰兒啼哭所耗能量約與成人之跑步相當,這些是有助於嬰兒生存之反射能力。過量之刺激可能源自某一強烈出處,也可能是諸多因素之湊合。病態性的哭聲在成人聽來就是那種悲慘、痛苦的哭聲,但新生兒不會特別感到飢餓,對疼痛也無多大反應,苦樂的感受還有待學習(七、八個月大的幼兒才可表現出憤怒的情緒)。他只因承受過多的刺激,這種壓力終須藉著肌肉運動或哭聲來發散能量。
嬰兒哭了!是不是餓了?
嬰兒只會吃,會吃是因為被餵食。吮吸本是一種反射性動作,如果因吮吸而能吃到香甜好吃的乳汁,他會學習與進食、美味、擁抱連想到一塊,將吮吸這種反射性動作轉變成快樂、滿足之行為。對兒童而言「吃」是一種遊戲,非是為了飢餓、生存、貪食美味等理由,並且可從其中學習經驗。
另外從生理時鐘的節律性來看,接近用餐的時間了,成人重複之前餵奶的準備動作像擁抱、繫上圍兜、音樂響起、奶香四溢,這時吮吸反射就開始了。若將節律改變(如每2.3.4.6.小時餵奶),則反應時間也跟著改變。生理系統等他適應後,不論是按時或依需要,皆會發展出適當的節奏。由以上兩個因素來看,“哭” 可不單是因為肚子餓了才哭喔。
嬰兒哭了!是不是想要睡了?
通常較多的刺激,會導致較少的活動力,反之亦然。所以當搖晃、聲音、光線、冷熱等刺激減少時,常會令嬰兒行為產生改變,如由睡眠變成清醒或啼哭等;但若增加長期的刺激,例如把嬰兒裹於襁褓中或用奶嘴塞在口中,就有安撫的作用。這種持續性刺激愈強,造成的鎮靜力愈大,故大聲、強光、猛搖會有類似功效;嬰兒常在白天睡得又多又好,就是因為持續而強烈的亮光和噪音。但刺激之接受必須在某種程度內,當感官接受過多之刺激後,此能量需要發洩、釋放才得以恢復平衡(如用啼哭、扭動、喊叫、跑跳、吃喝等方法)。
人醒的時候接受外在的刺激較多,當超過他的負荷,人就睏了。難產出生的新生兒最初幾天,睡眠是長而靜(嗜睡表新生兒無法正常應對外界之刺激)。就像長期在黑暗中,眼睛對光之刺激份外敏感(畏光),會不自覺的緊閉眼睛。其他像是觸覺、冷熱、氣味、聲音等也有類似反應。
那我怎麼知道嬰兒的哭聲是不是有問題?
觀世音菩薩會聞聲救苦!上帝則請每一位母親做衪的助手來照顧世人!所以,請用柔情的眼光、仔細的傾聽孩子的哭聲吧。以下從各方面來試著探討哭聲的含意:
1音調:病態性的哭鬧具爆發性及含較多高頻率能量、尖銳、音量大、持續或陣發性、嘶啞的哭聲,併
有精神衰弱、吮吸無力、拒絕吃奶或玩玩具,以及擁抱撫拍等。至於短暫、宏亮、臉色正常、精神好
的啼哭是本能性的哭。
2時間:啼哭發生的時間與可能問題的相關性。如接近餵食前多與飢餓有關;在餵食之間~可能有口腔
發炎、鼻塞、換氣不足(心肺疾病);排便時~多與胃腸或泌尿問題有關;清晨~是否要排便了;早
晚啼哭~常是鼻塞、或對之前刺激的反應延遲發作;半夜愛哭的人~都有可能。
3會越哭越大聲的狀況:這是父母觀察的重點,當有以下列舉的姿勢動作和環境改變時,會加重嬰兒不
適。如部位──觸摸到特定點、拉扯到手腳或耳朵之時;或姿勢──當改變不同的臥姿、坐站、翻身
之時,或在轉頭、墊枕、擁抱之時;再來就是正進行某些動作時──如餵食、排便、洗澡、換尿布、
坐在學步車裡等等;還有要看看環境的因素──有陌生人、光、聲、怪味、溫濕度改變、某些玩具和
其他等情形。
4隨啼哭出現之症狀:冷汗、蒼白、潮紅、手腳冰冷;血便、水便、嘔吐、腹脹;氣促、憋氣、心悸;
抽搐、眼神呆滯、煩躁不安、僵硬等。
這些種種情況都可用來判斷和瞭解他的不適或需求。再一次強調“用心聽”。
那我要如何才能止住嬰兒的啼哭?
當父母先遠離“止哭反射”時,才會面對“哭”所表達之意義去了解和回應。父母親聞聲起舞,心裡想的不是「要如何停止他的哭聲」,應該是「他想告訴我什麼事?」。一旦得到需求了哭聲自然會止住,只是原先之需要與為了停止哭泣而額外獲得之事物,就並非是幼兒甚至是成人輕易區分的了。孩子學習的很快,成人稍微疏忽就變成了習慣,所謂慣壞孩子就是這麼來的。所以,不是要學習如何應付哭泣,而是去了解嬰兒本身狀況。建議您們可依下列原則去處理:
1掌握重點:
僅針對可能之疑點發問和檢查,不要理會啼哭或其他的怪異行為(像跳腳,賴在地上等)。會表達的兒童鼓勵他用言語或動作表示,已可聽懂說話的幼兒就可以用詢問的方式來試探。人真有需要時會儘可能用語言、動作、表情等各種方式來訴求。
2靜觀其變:
用前述的「哭聲的含意」所列的各種因素,從頭到腳、由外而內檢查一遍。摸摸頭,看看有沒有發燒?摸摸腳,會不會冰冷?外穿衣物太緊太熱了嗎?還是肚子脹?肚子餓?把他抱起來輕拍撫摸一番,就可破涕為笑?或是心疼孩子的父母,陪著他相擁而泣?
3攻中有守:
一邊觀察檢查,一邊安撫處置。換尿片時,再看看是因尿濕感覺不舒服才哭呢?或是因皮膚長疹子或有破損傷口,碰到尿液會痛才哭?還是泌尿道有發炎,哭是因解尿本身引起疼痛所致?由於親子溝通不易,不論是猜測哭的原因,或是我們施予的處置方法,都是我們自己單方面的想法,當然要一面做一面看,有時候處置的本身也可能有錯,像是牛奶沖泡的太燙,又急著去餵寶寶;他已經是全身痠痛了,還又拍打又搖晃的。
4見招拆招:
孩子是以不變應萬變,不管什麼問題都用啼哭的方式來表現。再看看一旁父母親的反應有束手無策的、有裝瘋賣笑的;從喃喃自語到吼叫責罵、溫柔愛撫的有之、施予家暴的也有,更駭人聽聞的事是灌以禁藥令其昏睡。
孩子純真的天性中沒有虛假,簡單的需要裡也沒有奢求,是最容易達到滿意知足的人了,差的只是不會表示而已。用一點禪學的意境來說,你看到烏雲密佈、嗅到潮濕氣味,你知道快下雨了;看到嫩芽、聞到花香,你想像春天將臨了。山川大地都沒出聲,你是如何得知訊息?造物者是偉大神奇的,沒有二個人的指紋完全相同,也沒有一個人的音調與他人一樣。但孩子的音域必定跟你們父母是和諧共鳴的。
我可以用安撫奶嘴嗎?
剛出生的新生兒要乳頭塞入口中才會吮吸;一週後,他就會抱著乳房吮吸而且與吸大姆指是用不同方式的;一個月後,他更學會在飢餓時只肯吸進乳汁,這時再用安撫奶嘴,可就沒有路用了,它成了一種玩具。
比較可談的話題是:「以後要如何戒掉吸奶嘴的習慣?」。對新生兒而言,吮吸是一個反射性動作,同時搭配著另一種尋根反射,就是以手指或乳頭觸碰一邊的臉頰,嬰兒就自動轉向該邊尋找乳頭吸食。很快的,嬰兒發覺吮吸的同時會有香甜的汁液湧出,人天生的就愛甜食;你想想,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入口的都是美味甘露,那為什麼不吸吸拇指、舔舔腳丫、咬咬玩具、啃啃桌椅呢?等過了咬鉛筆或橡皮擦的小學生涯,才有所收斂。因此,若想提早改掉這種習慣,心理學家說這是人生的第一次心性交戰,以後的三戒五戒、八戒十戒,有多少種戒律要遵守啊!儒家說要「慎始,慎終;」孩子自始即是一直接受、拿取、獲得,那何時才教他們知足、感謝、和迴遺呢!
唱搖藍曲會有效嗎?
既使是成人亦保有一種對嬰兒說話的特殊形式。特點就是簡單、緩慢、清晰、音調高、強度有變化、速度較規律、很有秩序的多所停頓與重複,好似兒童歌謠,尤其是四個月大之嬰兒最愛聽。心理學家分析過人類彼此的交談中,言語內容僅佔7﹪,語氣佔38﹪,表情和肢體動作則佔了55﹪。你現在知道如何與你的孩子溝通了嗎?
溫馨平和的語調、柔軟愛憐的擁抱、和慈祥微笑的容顏,孩子的心早已貼著你共舞了。新生兒的睡眠僅表示肌肉放鬆,而意識是持續存在,既然如此,何不多抱一下,親子間多聊一會兒呢!
孩子愛哭,不理他又於心不忍;常抱他又怕寵壞了!
母親對一個月大之嬰兒哭聲,給予迅速回應。到了三個月大時,這個嬰兒就不似其他人那般易哭了。母親之回應表現會引導出嬰兒不同類型之發展:
1.適度回應,滿足需求與舒適,形成安全型的依附。
2.回應不足,雖然感覺到母親之存在,但不能給足所需之安全,愉快之感覺,因而造成焦慮型依附。
3.過度的回應,嬰兒的需求雖解決了,但隨後更多的問題反而使他難以招架,變成疏離型依附。
故為人父母者,當企圖強迫嬰兒之舉動符合己意時,會因過度過多的干擾剌激使其疏離;若母親對嬰兒的哭泣不予理會,目的雖是避免寵壞他,結果卻令其覺得無助、缺乏安全感。我們的結論是:回應迅速、關注需求、多方支持、真心相待、若顯出不悅時,暫避風頭(讓他獨處靜思,也是一種處理方式)。
這些依附情感在嬰兒8-18個月形成,正如一般所說的孩子會不會黏人,這段期間嬰兒經常跟某人相處,常需靠他解決問題,日後也就跟他產生相依為命、恩怨糾纏的情結。因此,職業婦女產後二年內的留職停薪假是其來有自的。所以,在嬰兒小於八個月或大於18個月其依附情感尚未形成或己建立後,較易面對離家進入托兒所情緒的適應。
哭與孩子的成長發展
1哭是能量的調適:
之前已提及當嬰兒接受刺激能量後,部份是用來促進他生長所需,例如在黑暗中生長的幼貓,變成了瞎貓;人猿泰山想學人語,會相當困難。過多的刺激來襲,嬰兒能選擇的反應一種是逃避裝睡,再不然就是發洩吵鬧;可以是手足抖動(幼兒睡覺時常見),也可以是大哭大笑;父母親不要等到孩子哭了,才做反應。給您個建議:多陪陪孩子,跟他說說話、逗弄他、撫摸他,讓他看著你的笑臉、聽見你的聲音、嗅到你的體味、觸覺你的溫柔、讓他熟悉你的一切,在互動中壓力舒解了,能量調解了、心意也瞭解了。
2哭是本性之顯示:
愛哭的嬰兒是感情豐富、反應直接、勇於表達、至情至性的人。想想看,帶著眼淚的笑容會在什麼人最常出現?有多感人、多真誠啊!就算長大成人,這種場景還是會常常見到,千萬別嫌他小時候愛哭又黏人,將來最有情有義的人就是他。倘若你家有個不愛哭的孩子,感謝老天!衪太厚待你了。
3哭是體力的展現:
哭聲似小貓叫,在醫學上有一種染色體異常的疾病就有這種情形。此外,嬰兒哭的時候請家長注意他的臉形和身體姿勢,若呈現不對稱的狀況,記得告知醫師他會往心臟、神經或遺傳方面檢查。哭聲變得軟弱嘶啞或帶有痰音鼻音,則常表示病情轉嚴重或有變化了。大哭大叫是體力強、精神足的表徵,且多半是情緒上、需求上的問題;前面曾提過病態性的哭聲可區別是否有生理上的疼痛發炎等,請參考。
4哭是學習的技巧:
哭和笑是一種表情,也是嬰兒唯一與外界溝通的方式。他既不會語言、也不會手勢、有意義的發出笑聲或依依啊啊的聲音要等到四、五個月大才會,倒不如一出生就會放聲啼哭。哭聲可吸引同類的注意與警覺,嬰兒哭聲是一大一小,像不像警車或救護車的警示聲「依(大聲)…喔(小聲)…」。你看人類的演化是多麼的奇妙!嬰兒利用哭聲引來父母,解決了自己的基本需求;若心事無人知或意猶未盡,那就繼續依喔依喔的哭叫吧,總會有適當的人適時的做了適當的事;又若是真的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週遭的人不夠靈巧),他終於學會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是來承受的。」、「人生的八苦,他已嚐到生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和五陰熾盛苦。」由哭聲中,孩子和父母都學到了許多事理。
引用自:
http://www.yeezen.com.tw/pediatrics/pediatrics-DR1-2.htm (引用的引用)
============
@@我的個人經驗分享
如果不是生病、可能原因有很多種:純粹想哭、白天玩太興奮(或者接收過多刺激)、心情不好、床的氣味不對、溫度不對、衣服不對、想講話、想玩不想睡、想尿尿、想喝捏捏、肚子漲漲、或者老人家講的「床母在戲弄他/她」..........
只要上述其中有一項符合,那個晚上BABY比較不好睡。
把拔溫柔胸膛哄睡法:
BABY 趴睡在把拔胸口,BABY耳朵要貼著在可以聽到把拔心跳處,聽著心跳撲通、撲通、撲通的,因為跟媽咪肚子裡面一樣的安全感(聽說BABY還在媽咪肚子裡頭的時候有聽覺喔),可以很快入睡。
媽咪餵捏捏:母乳寶寶很愛讓媽咪抱著喝捏捏,而且母乳裡面似乎有天然安眠劑,超好用。
泡澡與按摩:接近睡覺的時候讓BABY泡澡洗香香,藉由乳液 OR BABY OIL
按摩寶寶肚子,從肚臍周圍畫圈圈的方式、圈圈範圍慢慢往外擴大,假設有脹氣的話可以加比少許還要少許的薄荷純精油。
按摩之前沒有泡澡也可以按。
注意1:想要按摩最好先詢問你的小兒科醫師的意見。
注意2:選有牌的薰衣草純精油1到2滴跟10圓大小量的嬰兒乳液混合均勻後,方可用來按摩。
注意3:若使用薄荷純精油,每次按摩約只需要半滴,太涼會有反效果。未滿6個月的BABY不建議使用。
注意4:冬天最好開暖氣,按摩的地方不要有風,肚臍吹到風容易著涼。
老祖母毛巾包裹法:老一輩的人說「小孩沒有六月天」,意思是說不管怎樣都要把小嬰兒用大毛巾包緊緊不怕著涼也比較有安全感。
毛巾包裹方式:
大毛巾轉個方向變菱形(春捲皮),BABY放大毛巾中間(像春捲內餡),毛巾下緣收起來蓋住BABY小腳丫,右邊蓋過來,左邊蓋過去,用領帶OR絲襪固定毛巾OR包肚子的圍巾,捆住大毛巾中間,毛巾捲完成了!!!
大毛巾包好以後,只有BABY頭部、頸部露出在空氣中。其它全部都在大毛巾裡面。
( 這裡有範例:http://www.flickr.com/photos/aprilyahoo/432119427/ )
小BABY通常不喜歡小手被綁住,喜歡小手自己伸出來揮舞。
這樣包緊緊主要是讓溫度差異不會影響BABY,據說BABY也比較有安全感。
.最後
半夜哭叫的小朋友確實很傷腦筋,希望各位把拔、媽咪都可以早點找到屬於自己家的撇步。
留言